暂无相关图片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First Generation Sulfonylureas)

【西药】



简介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包括醋磺己脲、氯磺丙脲、甲磺氮草脲、甲苯磺丁脲、以及治疗II型糖尿病的口服降血糖药剂。这些药物用途广泛,但极少引起临床明显的肝损伤。

背景

磺脲类药物属于芳基磺酰脲结构,各代磺脲类药物的区别在于两侧替代基团不同。磺脲类药物能够通过增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该类药物也具有胰腺外降血糖功效,在长期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日常使用中已大部分被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替代,后者的效力更强,剂量更低,每日仅需用药一次。然而,部分患者仍在使用第一代磺脲类药物。

氯磺丙脲仿制药(原商品名:Diabinese)为片剂,有100 mg和250 mg规格。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100 mg至250 mg,每5至7日提高剂量,最大日剂量为750 mg。甲磺氮草脲仿制药(商品名:Tolinase)为片剂,有100 mg、250 mg和500 mg规格。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100 mg至250 mg,随后增大剂量,但不可超过1000 mg。甲苯磺丁脲仿制药(原商品名:Orinase)为片剂(500 mg)。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1000 mg至2000 mg,分两次服用,随后增大剂量,但不可超过3000 mg。醋磺己脲仿制药(原商品名:Dymelor)为片剂,有250 mg和500 mg规格。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250 mg至500 mg,随后增大剂量,但不可超过1500 mg。醋磺己脲已撤市,不再销售。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感觉异常、腹部不适和恶心。此类药物也会引起“安塔布司”类似的酒精反应(潮红、恶心、心悸、低血压和头晕),应建议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避免饮用酒精类饮料。所有磺脲类药物都会引起低血糖症。

肝毒性

不足1%的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清酶轻微升高,比例与安慰剂组相近。磺脲类药物引起临床明显的肝损伤概率极低,但几乎包含所有剂型的磺脲类药物,似乎属于类效应,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类型相似。肝损伤通常在治疗开始后2至12周出现,普遍先期伴有疲劳、恶心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褐色尿、瘙痒和黄疸。磺脲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类型众多,包括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多数病例属于两者混合。超过半数的病例中出现过敏症状(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但自身抗体并不常见。因为磺脲类药物通常配合其他降血糖药物使用,后者普遍会引起肝损伤,因此难以确定肝损伤是由磺脲类药物还是其他药物引起的。

尽管部分病例中肝损伤会在接受治疗后数月至数年后出现,尤其是在近期调整剂量后,但肝损伤发病期可能是最具典型特点。通常情况下,停药后患者迅速恢复。有趣的是,一种磺脲类药物引起肝毒性并不意味着其他磺脲类药物也会造成类似的肝损伤;已发表的文献中报告许多重新服药(低剂量)而不导致肝损伤复发的病例。如果出现肝毒性,应优选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而非第一代磺脲类药物。

损伤机制

磺脲类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尚且未知,但有可能是超敏性反应所致。磺脲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性,但不具有共通性,磺胺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类型和磺脲类药物经常引起的急性超敏反应症状不同。尽管如此,对磺胺类药物具有超敏性反应或磺胺类药物引起肝中毒的患者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时应谨慎。上述两种情况中,重新服用药物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应予以避免。

用药结果和药物管理

磺脲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通常在停药后快速消退,但少数病例出现慢性肝损伤。除常见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外,也发现进行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病例,尤其是在老年人和患有多种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以及未立即停止用药的情况下。第一代磺脲类药物间可能存在交叉敏感性,因此,换用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时也应谨慎,并进行合适的监控。在使用多种降血糖药物出现肝损伤的病例中,应重新服用引起肝损伤可能性最低的药物。


暂无相关图片
抗糖尿病药物
米格列奈类似物 那格列奈 二甲双胍 依克那肽(唾液素-4) 曲格列酮 阿卡波糖 肠促胰素类药物 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 沙格列汀 西他列汀 利拉利汀 瑞格列奈 利拉鲁肽 磺酰脲类药物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 罗格列酮 阿尔法-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米格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