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痛风。别嘌呤醇已证实在极少情况下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甚至致命。
别嘌呤醇是一种次黄嘌呤类似物,可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可在嘌呤分解途径中将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以及将黄嘌呤转化为尿酸。别嘌呤醇可降低血清和组织尿酸水平,有效地治疗痛风,大多数用于预防(而非治疗)急性痛风发作。别嘌呤醇于1963年在美国批准使用,目前仍被广泛使用。目前的适应症有痛风的预防和治疗、尿酸性肾病,以及恶性肿瘤和抗癌症治疗引起的高尿酸血症。不推荐使用别嘌呤醇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商品名:Zyloprim或Aloprim)具有多种仿制药,多为片剂和静脉注射剂,有100和300 mg两种规格的片剂。治疗痛风的推荐初始剂量为每日100 mg,每周增加100 mg的日剂量直到尿酸水平恢复到6 mg/dL或以下水平,但每日剂量不得超过800 mg。治疗痛风的平均日剂量为300 mg。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和超敏反应。
别嘌呤醇长期治疗可导致2%至6%的患者出现短暂性轻微肝功能检查异常,但患者可自然恢复或在停药后痊愈。更重要的是,别嘌呤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通常伴有免疫超敏症状,如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病、淋巴球增多、关节痛和面部水肿(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性发疹—DRESS综合征)。一般发病潜伏期为2至6周,肝酶谱升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或混合型,但也可出现为胆汁淤积型。自身抗体并不常见。别嘌呤醇肝毒性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其他具有过敏症状的并发症,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血管炎、胰腺炎和肾功能不全。别嘌呤醇超敏性的风险因素为非裔美国人种和既存肾病。肝活检结果通常显示混合性肝细胞损伤,但还会出现包括“环状”肉芽肿在内的肉芽肿,通常由内脏感染(如Q型流感或黑热病)引起。
通常认为,别嘌呤醇的肝毒性机制是免疫超敏。许多病例与抗痉挛药物超敏性引起的症状相似。近期,较多病例出现人疱疹病毒6型、人类疱疹病毒(EBV)或巨细胞病毒(CMV)并发感染。
虽然大多数因别嘌呤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病例都具有自限性,并在停药后的7至10日内可开始恢复,但其他病例都为长期严重病症,甚至可致命。曾有报道别嘌呤醇引致慢性胆管消失综合征的病例。因伴有过敏症状,通常使用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可促进发热和皮疹症状改善,但其缓解肝损伤的有效性目前尚不明确。提早停止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病症复发仍比较常见。目前尚不明确别嘌呤醇和其他相似反应药物的超敏性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反应性,包括抗痉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