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持续的公共卫生工作和研发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已较少见,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每年约有12,000至15,000美国人患上活动性肺结核,至少造成600人死亡。全球范围内,结核为全球五大最致命的感染性疾病。
1944年拉开了现代抗结核药物的大幕,赛尔曼•A•瓦克斯曼研发出链霉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随后,越来越多活性更广和耐受性更强的药物逐一面世,包括对氨基水杨酸(PAS)(1949年)、异烟肼(1952年)、吡嗪酰胺(1954年)、乙胺丁醇和(1962年)、利福平(1963年)和环丝氨酸(1964年)。结核化学疗法是20世纪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包括临床明显的急性肝病、急性肝衰竭、死亡或需要进行急诊肝移植。此外,相比于单独药物,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所必需的联合疗法引起肝毒性的风险更高。
目前推荐治疗活动性肺结核的疗法是合用至少两种强效的抗分支杆菌药物,疗程为9至12个月,例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后两种药物通常为前2个月给药)。对氨基水杨酸(PAS)目前较少使用,部分原因是其具有已知的肝毒性。乙胺丁醇用于疑似或已证实多重耐药的患者。与利福平类似的对结核分枝杆菌和几类非典型分枝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利福布汀和利福喷汀。因一线药物具有毒性或多重耐药而使用的二线药物包括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卷曲霉素、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链霉素,它们引起肝毒性的风险普遍更低。
在已知暴露或皮试改变的情况下,对潜伏性结核患者或蛋白质衍生物皮试呈阳性的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推荐应接受治疗。潜伏性结核的初期疗法是为期9个月的异烟肼治疗。替代疗法包括异烟肼治疗6个月、利福平治疗4个月以及利福平与吡嗪酰胺联合治疗2个月,但因潜在的严重肝毒性,现已限制使用。
可访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tuberculosis@CDC.gov)和美国胸科学会(网站: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rr5211a1.htm),查看定期新的结核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治疗结核的一线药物包括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布汀、利福平和利福喷汀。二线药物包括链霉素、卷曲霉素、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对氨基水杨酸(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