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替丁是一种2型组胺受体拮抗剂(H2拮抗剂),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和心灼热。雷尼替丁有可能导致临床症状明显的急性肝损伤,但病例较少。
雷尼替丁是美国批准临床使用的第二种2型组胺受体拮抗剂(H2拮抗剂),目前仍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和胃溃疡,以及胃食管返流。2型组胺拮抗剂是专门作用于胃壁细胞基底(外腔)膜中的2型组胺受体。雷尼替丁能够与H2受体结合,以抑制酸产生和分泌,从而减轻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和征象。2型组胺拮抗剂能够早期或从“上游”抑制胃酸产生,而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效力更强。尽管如此,2型组胺拮抗剂能够24小时抑制约70%的胃酸产生,在基础胃酸抑制和夜间抑酸效果最佳。美国于1983年首次批准使用雷尼替丁,作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被广泛使用。雷尼替丁适应症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胃食管返流以及应激性溃疡预防。雷尼替丁处方药(商品名:Zantac)为胶囊剂,有150和300 mg两种规格,有多种仿制药,可选择口服和注射。雷尼替丁非处方药通常为75 mg的片剂。治疗成人消化性溃疡疾病时,雷尼替丁推荐剂量是每日150 mg,每日用药两次;夜间剂量为300 mg,用药一次,持续用药4至8周;维持剂量是150 mg,每日一次。治疗心灼热和消化不良时,剂量应降低,长期间歇用药。雷尼替丁引起的副作用较不常见且效果轻微,包括腹泻、便秘、疲劳、嗜睡、头痛和肌肉酸痛。雷尼替丁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但对该酶影响极小,这也是其相对于西咪替丁更不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因。
雷尼替丁长期疗法可导致1%至4%的患者血清转氨酶轻微升高,但安慰剂组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升高比列相近。丙氨酸转氨酶含量升高通常无伴随症状且持续时间短,无需调整用药剂量便可恢复正常值。对于接受雷尼替丁治疗的患者,明显的临床急性肝损伤报告较不常见,但发病期和损伤症状差别很大。发病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但通常在6周以内。血清酶水平升高的症状表现为胆汁淤积或肝细胞受损,大多数病例表现为“混合”症状。极少情况会出现重度肝损伤,且停止使用雷尼替丁4至12周后,肝损伤消失。肝组织活检经常表明小叶中心区坏死比较显著。免疫超敏症状(皮疹、发热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并不常见,自身抗体产生比例也很低。
雷尼替丁经微粒体P450药物代谢酶代谢,会抑制 CYP 3A和2D6的功能,产生的有毒中间物会引起肝损伤。重新服用药物会引起病情快速复发,但超敏性症状很罕见。
雷尼替丁引起的肝损伤通常在停止治疗后可迅速逆转(病例1)。雷尼替丁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例极少,但未明确发现雷尼替丁会引起长期胆汁淤积或胆管消失综合征。重新服用药物通常会导致病情复发,应予以避免。有趣的是,雷尼替丁和西咪替丁间存在的交叉反应性极低,不会导致肝损伤。如果需要抑制酸,对于有雷尼替丁诱导明显临床症状肝损伤病例的患者,应谨慎用药,推荐使用无关联的质子泵抑制剂。 2型组胺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和雷尼替丁。所有四种药物的参考文件一并列在2型组胺拮抗剂概述部分之后,各药物之后列有单独参考文件。同时参见质子泵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