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是第一线的抗结核药物,但仅与其他抗结核药物配合使用,如异烟肼和利福平。吡嗪酰胺会引起短暂性、无症状转氨酶水平升高,广为人知的还有其引起的临床症状明显的急性肝损伤,甚至可能致命。
吡嗪酰胺是烟酰胺的人工合成吡嗪类似物,能有效治疗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吡嗪酰胺的效用机制尚且未知,但其同时具备杀菌性和抑菌性。吡嗪酰胺通常作为抗结核的辅助治疗药物,与其他抗分枝杆菌药物配合使用,如异烟肼和利福平。吡嗪酰胺于1956年引入临床使用,目前仍广泛用于治疗活动性结核。吡嗪酰胺片剂为500 mg,有多种仿制药。吡嗪酰胺(300 mg)、异烟肼(50 mg)以及利福平(120 mg)复方药剂也已上市,商品名为Rifater。吡嗪酰胺推荐剂量为每日15至30 mg/kg,一次或多次服用,但最多无能超过每日2 g。吡嗪酰胺还可每周服用两次,每次50至70 mg/kg,以便于用药观察和改善服药依从性。常见副作用包括疲劳、厌食、肠胃不适、关节痛皮疹和光过敏。
抗结核复方制剂(含有吡嗪酰胺)会经常引起短暂性无症状血清转氨酶升高。通常情况,血清转氨酶不会升至正常值上限五倍以上。由于吡嗪酰胺仅与其他抗结核药物配合使用,其对血清酶升高的影响无法完全断定。接受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也会出现临床症状明显的肝脏疾病,并伴黄疸。通常吡嗪酰胺是在二联或三联抗肺结核中引起肝损伤的致病因(病例1)。事实上,利福平-吡嗪酰胺复合制剂两个月疗程已不再用于治疗潜伏性肺结核,这是因为该疗法的中度肝损伤频率过高,且偶尔具有致命性(病例2)。吡嗪酰胺引起的肝损伤发病期通常为4至8周,偶尔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停药后)。血清酶水平升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受损,临床综合征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如异烟肼肝毒性。超敏性症状(皮疹、发热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并不常见。肝活检表现为急性肝炎改变,肝门和肝小叶炎症、肝细胞坏死和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
吡嗪酰胺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尚且不明,但因为吡嗪酰胺经肝脏代谢,肝损伤可能是代谢中间物引起。吡嗪酰胺剂量越高,肝毒性越频繁,表明吡嗪酰胺至少具有部分的直接肝毒性。
如果患者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肝损伤,且血清转氨酶水平升至正常值上限的三倍以上,或正常值上限五倍以上,则应立即停止吡嗪酰胺治疗。 许多病例中吡嗪酰胺肝毒性严重,持续时间长,且会出现致死情况。目前,尚未发现吡嗪酰胺造成慢性肝炎或胆管消失综合征的病例。吡嗪酰胺与其他市面上的抗结核药物间未发现交叉反应性。 [二线药物包括链霉素、卷曲霉素、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莫西沙星)、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阿米卡星和对氨基水杨酸(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