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返回顶端

DILI可区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种,前者主要是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致。近年来,由于对新药的筛选越来越严格、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更加严密,除非药物有特异作用且评价效益与风险时前者明显地占上风,否则不能上市,因此临床上直接肝细胞毒性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比例下降。大多数(>95%)药物性肝损伤系不可预测性,其发生机制又可以分为:代谢特异质(metabolic idiosyncrasy)和过敏特异体质(hypersensitive idiosyncrasy)两类,其特征如表1。

图3

免疫特异质肝损伤机制

过敏即免疫机制介导的肝损害有以下特点:

(1)不可预测性;

(2)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或有家族集聚现象;

(3)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常无法复制;

(5)具有免疫异常的指征;

(6)可有肝外组织器官损害的表现。

免疫介导相关的药物性肝损的通常临床依据为:

(1)使用过某种药物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肝外表现;

(2)血液学检查发现嗜酸性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药物相关的自身抗体);

(3)肝组织学检查表现为嗜酸性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等。

在这类肝损中,通常药物中间代谢物通过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作用,经I型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致肝细胞损伤。另一途经为中间代谢的产物,与细胞内蛋白分子结合,通过抗原提呈细胞作用,经Ⅱ型组织相容性原原作用于B细胞,产生抗加合物抗体,经抗体/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介导导肝细胞损伤。

细胞色素P450的遗传多态性

细胞色素酶P450系由一群基因超家族编码酶蛋白组成。CYP450超家族可分为家族、亚家族和酶个体3级。根据酶蛋白一级结构中氨基酸顺序的同源程度区分,同源性≥40%者归入不同家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1。每一家族进一步被区分为亚家族。在哺乳动物的亚家族中同源性>55%者划入同一亚家族,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YP1A。最后根据同一亚家族各个酶被鉴定的先后顺序再用阿拉伯数字编序,如CYP1A1。再以*1表示野生型,*2以后表示变异型的变种,如CYP1A1*2。CYP的遗传多态性如表2所示。

图4

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trogitazone)

在临床试验2 510名患者中,ALT>3ULN发生率为1.9%,安慰剂组为0.6%治疗组12例ALT≥10ULN,5例≥20ULN,而安慰剂组为0 ,已为上市后提供了可预测的不良事件,上市后引起89例ALF,65人死亡。曲格列酮肝损中,CYP2C19*2等位基因变异占46%,后又发现这些患者Ⅱ相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也存在遗传多态性。

内质网应激(ERS)

内质网应激诱导了内部免疫途径可促成肝细胞损伤,非折叠蛋白聚集所导致的内质网应激(ERS)是肝脏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但ERS促成肝细胞死亡的机制,目前仍未阐明。刺激内质网相关蛋白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 )可以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启动肝细胞的凋亡进程。

线粒体损伤

Kaplwitz认为DILI发病机制的3个主要连续步骤为:

(1)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首先引起直接细胞应激(内源性途径);

(2)触发免疫反应(外源性途径)包括环境因素(免疫致敏、炎症、氧化应激、GSH耗竭等)和基因因素(HLA、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等);

(3)线粒体损伤或功能障碍,线粒体通透性改变,造成肝细胞的炎症、损伤,触发细胞凋亡或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