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干扰素β-1a/1b(Interferon Beta-1a/1b)

【西药】



简介

干扰素β(ß-1a和ß-1b)是细胞因子,属于一类自然生成的蛋白质,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产生胞间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β常用于防止多发性硬化症复发。众所周知,干扰素β可引起轻微肝损伤,少见伴有黄疸的严重肝损伤发生。

背景

干扰素β属于I型干扰素,是纤维母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病毒感染和抗原刺激反应而产生的。干扰素β与干扰素α在结构和抗原性上不同,但针对的细胞表面受体相同。尽管两类干扰素胞内作用不同,但都是通过相关但不同的通路激发基因表达变化,从而调节先天性/适应性免疫应答及抗病毒通路。 自1993年在美国批准使用以来,有证据证明,干扰素β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可有效防止多发性硬化症复发。干扰素β的主要适应症是减少多发性硬化症临床发作的频率。目前市售的四种干扰素β包括:

• 倍泰龙(Betaseron)-干扰素ß-1b,皮下注射(250 mcg),每周三次。于1993年批准上市。

• 阿沃纳斯(Avonex)-干扰素ß-1a,肌肉注射(30 mcg),每周一次。 于1994年批准上市。

• 利比(Rebif)–干扰素ß-1a,皮下注射(8.8 mcg、22 mcg、44 mcg),每周三次。于2003年批准上市。

• Extavia-干扰素ß-1b,皮下注射(0.25 mg),每两天一次。 于2008年批准上市

四种干扰素β均通过DNA重组技术生产。这四种干扰素在特异性和药物代谢动力上各不相同,因此剂量和疗法也各不相同。干扰素β应长期给药治疗。一般副作用包括疲劳、肌肉酸痛、头痛、发烧、轻微骨髓抑制和抑郁。

肝毒性

已有证据证明,尽管多数情况为无症状轻微反应,四种干扰素均可导致肝损伤,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轻微暂时性升高,一般在治疗开始后3至12个月内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一般正常或升高幅度极低,少见临床症状和黄疸症状。前瞻性研究中,通过常规检测,20%至4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至少有1次达正常上限值3倍以上。血清酶升高异常可能是与剂量相关,每日或一周多次给药(相对于一周一次)的患者更易出现此种情况。持续的血清丙氨酸打官司基转移酶升高提示慢性肝的发生,超过20%的患者需停止治疗。少见的伴有黄疸的肝损伤的病例 (<1:1000),可能相当严重,甚至致死。在这些病例中,临床症状和黄疸发生于开始治疗后2~12个月,可导致长期的黄疸甚至急性肝衰竭 。 肝损伤的临床类型通常为肝细胞型,类似于毒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加剧。 发烧、皮疹和是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常见。可有自身免疫表现,但多与潜在的多发性硬化症而非药物性肝损伤有关。伴有黄疸的肝损伤女性较男性多见。此类患者应避免再次用药。

损伤机制

干扰素β导致肝损伤的原因目前未明。无症状血清酶升高可能与剂量有关。伴有急性黄疸的病例有时与自身免疫特征有关,可能提示与激发潜在的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转归和管理

干扰素β导致的肝损伤通常停药后即可缓解。有致死病例报道。出现黄疸的患者应避免重新使用干扰素β,仅有血清酶轻微升高的患者可谨慎再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从一类干扰素β转用另一类干扰素β(例如1a转为1b),尽管已有交叉反应病例的报道。


暂无相关图片 暂无相关图片 暂无相关图片 暂无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