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诺贝特属于纤维酸衍生物,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血脂异常。非诺贝特会引起血清转氨酶暂时性轻微升高,有小概率引起急性肝损伤,病情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同时引发严重的肝纤维化。
非诺贝特属于纤维酸衍生物。非诺贝特的降脂机制可能是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RARα)反应,后者能够调控脂肪酸氧化中酶的基因表达。非诺贝特能够提高脂蛋白脂肪酶水平,从而增强高甘油三酯脂蛋白的清除。非诺贝特的推荐适应症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Fredrickson IV和V型高血脂)和血胆固醇过多症(弗雷德里克森IIa和IIb型)。
非诺贝特于1975年和1993年分别在欧洲和美国获批使用。非诺贝特仿制药有多种,商品名包括Antara, Lipofen、Lofibra、TriCor和Triglide。剂型分为胶囊剂和片剂,剂量从43至200 mg不等。推荐成人起始剂量是43至130 mg,最高不得超过200 mg每日(根据剂型)。非诺贝特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肠胃不适、头痛、肌肉痉挛和皮疹。贝特类药物会与多类药物相互作用,因此需要谨慎评估和使用。
约20%的患者在接受非诺贝特治疗过程中血清转氨酶短暂性轻微升高,但血清转氨酶升至正常值三倍以上的患者仅为3%至5%。血清酶指标异常通常不会有伴随症状,且持续时间短,甚至无需停药便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情况下需要停止服用非诺贝特。多份报告表明服用非诺贝特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临床明显的肝损伤。症状出现时间不一:急性肝炎通常在用药后几周至几个月内出现;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则在治疗6个月或数年之后出现。肝酶升高一般表明肝损伤为肝细胞受损,但也存在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和混合型肝损伤的情况。部分急性病例伴有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表明患者出现免疫超敏性肝炎;但发病期较长的病例普遍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虚弱和疲劳)、自身免疫症状(高球蛋白血、平滑肌或抗核抗体),以及慢性肝炎样临床和组织学征象,部分情况下持续时间长,且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显著。
非诺贝特引起肝中毒的机制尚且未知,但有可能是免疫反应所致。非诺贝特引起的自身免疫样肝炎病例表明,肝脏会诱导非诺贝特-蛋白质半抗原或代谢物的免疫反应。
已报告几例非诺贝特引起慢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病例,尤其在出现肝损伤迹象后继续服药的患者。然而,多数情况下,血清转氨酶含量会在停止用药2至12个月内恢复正常。重新服用药物通常会导致肝损伤复发,应予以避免。尽管有许多与非诺贝特有关的长期严重肝损伤病例,但尚未发现非诺贝特会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非诺贝特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和胆管消失综合症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病例中,出现了自身免疫肝炎症状(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或高免疫球蛋白水平)。皮质类固醇曾用以缓解血清酶显著升高,但其对肝损伤的效用暂且不明。如果使用皮质类固醇,剂量和疗程应保持最低水平。虽未经证实,但各纤维酸类药物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