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利奈唑酮( Linezolid)

【西药】



简介

利奈唑酮是一种新型特色抗生素,属恶唑烷酮类,用于治疗由耐药肠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重度或难治性感染。长期服用利奈唑酮可导致乳酸酸中毒,但不常见。肝损伤的可能原因在于肝线粒体中毒。

背景

利奈唑酮是一种合成抗生素,属恶唑烷酮类。利奈唑酮的杀菌作用广泛,范围包括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多数链球菌。利奈唑酮对分支杆菌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利奈唑酮主要通过阻断细菌蛋白(可能是阻断功能性核糖体70S亚组)的合成发挥疗效。 利奈唑酮于2000年在美国批准上市。适应症: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因葡萄状球菌(无论是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葡萄状球菌)导致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组织感染。由于其对多重耐药的肠球菌和葡萄状球菌的有较好的作用,利奈唑酮常用于治疗耐加氧西林或盘尼西林的重度感染。利奈唑酮(商品名:Zyvo)为片剂,有400和600 mg两种规格。利奈唑酮也有肠外注射剂。利奈唑酮每日剂量为400或600 mg,分两次口服,连服7至14天。有时长期服用利奈唑酮可用于治疗持续感染。常见轻微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腹部不适、头痛和皮疹。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血清素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症、视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乳酸酸中毒。

肝毒性

1至9%服用利奈唑酮的患者出现轻度和暂时性的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虽然服用其他可比较药物的患者也出现了类似比例的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短期服用利奈唑酮的健康志愿者中未出现酶升高水平的现象。剂量越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也越高。但是,在所有病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的升高均未伴有其他症状,并均在停药后恢复。 虽然利奈唑酮的使用时间和用途均受限制,仍然出现因服用利奈唑酮导致临床症状明显的肝病(伴黄疸)的数例报告。曾有一例超敏性反应的病例,表现为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肾机能不全(DRESS综合征),并伴有轻微的血清酶升高。 利奈唑酮导致乳酸酸中毒的比例较高,通常出现在治疗的1至8周内,有时伴有肝损伤和黄疸。乳酸酸中毒的原因通常是肝线粒体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有微囊泡性脂肪症并干扰肝功能(通常不会伴有黄疸,甚至不会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碱性磷酸酶升高)。其他因线粒体损伤导致的严重副作用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血清素综合征和肾损伤。鉴于利奈唑酮会影响细菌核糖体功能,因此,线粒体损伤的原因被认为是线粒体核糖体功能受到抑制。乳酸酸中毒通常发生在服药后的1至6周内,虽然在停药后会很快恢复,但也可能很严重。相反,因利奈唑酮导致的视神经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通常较缓慢,也可能是永久性的。乳酸酸中毒可致命。多例严重乳酸酸中毒病例中均提到患者出现肝功能缺陷和黄疸。

损伤机制

利奈唑酮导致血清酶含量升高的病因目前未知,有很大可能是因为潜在病因而非利奈唑酮引起的损伤。利奈唑酮导致乳酸酸中毒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可能是其抑制了线粒体核糖体功能和蛋白质合成。

用药结果和药物管理

服用利奈唑酮过程中,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但均为自限性的,在停药后即可恢复。尚无关于利奈唑酮导致肝损伤与因其他抗生素或磺酰胺类药引发的肝损伤之间存在交叉敏感性的病例。因利奈唑酮导致的乳酸酸中毒的原因是肝线粒体损伤和微囊泡性脂肪症,但通常在停药后很快恢复。曾经使用肉碱、抗氧化剂、硫胺素和强的松进行治疗,但未见疗效。静脉注射20%葡萄糖可有效治疗因瑞氏综合征和服用非阿脲苷妊娠急性脂肪肝引起的乳酸酸中毒,但尚无研究表明其在治疗因利奈唑酮导致的乳酸酸中毒方面的效果。


暂无相关图片 暂无相关图片
恶唑烷酮类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