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三嗪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抗癫痫药。众所周知,拉莫三嗪可导致严重甚至致死的异质肝损伤,但病例较少。
拉莫三嗪是一种苯基三嗪类药物,属于抗痉挛药。拉莫三嗪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特别是谷氨酸盐和天冬氨酸盐)的释放,也可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的钠通道。拉莫三嗪于1994年在美国经批准用于治疗癫痫症,至今仍被广泛使用。适应症:适用于预防和治疗癫痫的局限性和全身性发作,常单独给药或与其他抗痉挛药联合用药。拉莫三嗪还可用于治疗双向情感障碍。拉莫三嗪(商品名:利必通(Lamictal))为片剂,有每片25mg、100mg、150mg、200 mg四种剂量。拉莫三嗪还有2mg、5mg和25mg的儿童咀嚼片。建议口服起始剂量为25 mg,每日一次,最大剂量可酌情增至每日200 mg。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疲劳、紧张、头晕和皮疹。
前瞻性研究表明,低于1%的长期接受拉莫三嗪治疗的患者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明确指出拉莫三嗪会引起临床症状明显的肝毒性,但病例较少。肝损伤通常是全身性免疫超敏反应(抗痉挛超敏综合征)的症状之一。潜伏期从一周到数周不等。主要症状包括斑状丘疹性皮疹。之后数日出现高烧、恶心和呕吐症状。皮疹可演变为全身性过敏反应和多器官衰竭或者伴有黄疸和肝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较为常见。同时还可能伴有面部水肿、淋巴结病和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多也有可能出现。肝酶升高通常为肝细胞性。症状包括轻中度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伴有全身性过敏反应)、黄疸型肝炎、重度肝炎甚至是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活检显示门脉区发炎、肝细胞坏死和胆管增生。部分严重超敏综合征患者可伴有急性多器官衰竭,肝损伤可表现为缺血性损伤。损伤机制 拉莫三嗪的肝毒性机制可能是肝脏对代谢生成的药物蛋白质络合物产生超敏或免疫反应。妇女、儿童和服用丙戊酸的患者更可能引起肝损伤。拉莫三嗪的剂量越大,剂量递增速度越快,肝毒性发生率也更高。
拉莫三嗪肝毒性具有快速逆转性,通常在停药后数日病情即可恢复。拉莫三嗪使用不当也能出现多器官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横纹肌溶解和肾衰竭。立即停药,有望在一至两周内回复。出现上述症状后继续服药的,可加速损伤,并导致不可逆的快速进展性肝功能衰竭。皮质类固醇药物已投入使用,但疗效不确定。尚无使用拉莫三嗪引致慢性肝损伤的病例。对拉莫三嗪过敏的患者应避免服用其他芳香类抗痉挛药,如苯妥英、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