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抗精神病药物( Antipsychotic Agents)

【西药】



精神性失常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双向障碍症的躁狂阶段(躁郁症)、急性精神病和其他表现为急性严重激动的精神状况。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病和双向障碍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彻底变革了这些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临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吩噻嗪药物和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如噻吨类、苯丙氮类、丁酰苯类、二苯丁哌啶类和其他类似的杂环化合物。抗精神病药物通常分为常规和非典型药物,前者引起锥体束外副作用的风险相对更高。最先引入临床应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是吩噻嗪类,但近几年被大量非典型药物替代。目前使用的吩噻嗪类药物(括号内为最初商品名和首次在美国获批日期)包括氯丙嗪(Thorazine,1957年,最初抗精神病原型药)、氟吩嗪(Prolixin,1972年)、羟哌氯丙嗪(Trilafon,1957年)、普鲁氯嗪(Compazine,1956年,主要用于治疗恶心,而非精神病)、硫利达嗪(Mellaril,1978年)和三氟拉嗪(Stelazine,1959年)。其他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氟哌啶醇(Haldol,1967年)、洛沙平(Loxitane,1976年)、吗吲酮(Moban,1974年)和哌迷清(Orap,1984年,主要用于治疗妥瑞症)。碘酸锂也常用于抗精神病治疗,但其主要用途是稳定双向障碍症。总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晚进入市场,普遍效力更强,且锥体束外副作用更少。包括阿立哌唑(Abilify,2002年)、氯氮平(Clozaril,1975至1979年,1989年)、 奥氮平(Zyprexa,1996年)、喹硫平(Seroquel,1997年)、利培酮(Risperdal,1993年)和齐拉西酮(Geodon,2001年)。

吩噻嗪类药物已证实可引起药物性肝病,典型症状是治疗开始1至4周内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氯丙嗪是药物性肝损伤(“氯丙嗪黄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他吩噻嗪类药物也可引起类似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但发生频率较氯丙嗪低。其他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较少报道引起肝损伤,且肝损伤类型无典型特征。许多但非全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血清酶升高,但临床症状明显的肝损伤病例较少见。


喹硫平 齐拉西酮 利培酮 三氟拉嗪 氟哌啶醇 氟吩嗪 碘酸锂 吗吲酮 (吗茚酮 吗啉吲酮) 奥氮平 洛沙平